你所在位置   首页 > 新闻中心 > 集团新闻 > 正文

刘汉元主席视察通威“渔光一体”基地引媒体深度聚焦

发布时间:2016年05月16日   来源:通威   作者:唐胜

     5月12日—14日,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、通威集团董事局刘汉元主席赶赴江苏宜兴、如东等地,对华东一线市场进行为期3天的深入视察。视察中,通威“渔光一体”模式再次引发行业广泛关注,并受到了中央电视台、四川电视台、成都电视台、江苏电视台等主流媒体的深度聚焦。

  为期三天的视察中,刘主席相继走访了宜兴365科学养殖模式示范基地、如东365小棚虾基地、如东及射阳“渔光一体”基地。期间,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李可心一行也赶赴如东,在刘主席的陪同下,深入了解通威365科学养殖模式和“渔光一体”模式。每到一处,刘主席都仔细询问,详细了解。

  刘汉元主席一行视察江苏宜兴365示范基地

  刘汉元主席与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李可心副站长(右二)一行视察如东温棚虾基地

  刘汉元主席与李可心副站长一行在如东“渔光一体”基地合影留念

  期间,刘主席接受了中央电视台、四川卫视、江苏卫视等媒体的专访。

  谈到通威“渔光一体”模式与之前“渔光互补”模式的区别,刘主席表示,关键是看水产养殖和农牧两大产业是否真正结合在一起,能否使原有的产业维持或者获得更好的升级,新的叠加使用能否提高单位面积的价值输出,这些是从技术上判断“渔光一体”与“渔光互补”实际差别的重要因素。通威在“渔光一体”模式中,兼顾了养殖和发电的空间需求。在养殖中,合理搭配建设增氧设备、投饵设备、进水排水设备等,对鱼塘进行成批的技术改造,大大提高了养殖的智能化程度。“改造以后,池塘之间的互相干扰减少,进水排水独立,抗病能力增强。”刘主席说。

  刘汉元主席接受媒体专访

  刘主席表示,我国水产养殖一直面临着零星分散、管理粗放等问题,通过“渔光一体”的实施,把这些分散、零星的水面进行集中式改造,实现了从分散、传统养殖向设施渔业、智能渔业、“互联网+”渔业的转型升级,同时解决了光伏发电最主要的限制资源——土地,在鱼塘上进行空间性的立体互用,使光伏发电及可再生能源利用找到了广阔的水面资源。此外,“渔光一体”还可以实现养殖水产品全程可追溯、可控制,解决了食品安全中的源头控制问题,使中国的水产养殖行业具有国际竞争力,成本更低、规模化效益更好、产品质量更加稳定。

  谈到光伏发电的情况,刘主席表示,采用“渔光一体”模式,每亩池塘能够产生5万元左右的电力收入,同时能够产生1—2万元的水产品收入,意味着一亩“渔光一体”池塘能够产生五亩甚至是十亩一般池塘的产出价值。从全国总量上来讲,全国有4500万亩池塘,2/3在中东部地区,这些池塘上如果都建成光伏电站,就可以和当前全国发电装机总量相当。“渔光一体”的实施,既可以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、可再生能源的利用,还可以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重要产业支撑点。这几年,通威也做了大量研究技术和相关商业模式的配套完善工作。

  今年全国“两会”上,精准扶贫成为一个大家关注的热点话题。刘主席表示,受扶贫收入来源不确定性和市场等因素影响,以往的扶贫存在“治标不治本”的现象,贫困户容易“返贫”。而光伏的设计年限至少是20—25年,在贫困地区积极推广扶贫工程,是实现产业与项目有效结合的扶贫新路子,不仅真正让贫困户月月有收入、年年有经济来源,还可以真正解决未来10年、20年甚至更长时期的经济发展问题,真正走出一条产业扶贫、生态发展扶贫和清洁能源建设扶贫的崭新路子,这对于扶贫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十分重大。

  对于“渔光一体”的下一步发展,刘主席表示,水产养殖效果的好坏是考验“渔光一体”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,二者缺一不可。在“渔光一体”的推行中,通威将做好养殖生产规划、成本效益的控制,在把空间资源用好、用足的同时,使养殖生产保质保量完成,要把质量稳住、规模搞上去、成本降下来、效益提上去。